圖為:海關關員對出口幾內亞工程車現場查驗 蔡子揚/圖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十年來,煙臺海關主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不斷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結合港口優勢和貨源特點,逐漸構筑形成以進口鋁礬土、出口件雜貨為主的“中非雙向物流黃金大通道”。
10月17日,在煙臺海關現場監管下,2萬噸中國制造的工程車輛、機械設備、鋼材等件雜貨,正在陸續裝運至“韋立大海”貨輪,即將發往幾內亞。
煙臺位于環太平洋經濟圈和東北亞經濟圈交匯處,是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也是“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的重要結合點。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作為“一帶一路”倡議15個支點港口之一的山東港口煙臺港率先行動,利用貼近終端市場的區位優勢,于2014年底與中國魏橋創業集團、新加坡韋立國際集團和幾內亞聯合礦業公司聯合成立“贏聯盟”,合作開發鋁土礦資源豐富的幾內亞博凱。
在“贏聯盟”開發鋁土礦的同時,還承擔著幫助幾內亞興建碼頭、鋪路架橋的重要任務。當時幾內亞物資較為匱乏,基建所需的石頭、水泥,甚至是小小的螺絲釘都需要從國內采購并由煙臺港發運,品類繁雜、數量眾多,如何讓這些貨物快速通關成了企業面臨的大難題。
“得知這一情況后,我們成立了服務專班,幫助企業梳理船期、報關等節點,全程指導企業規范申報、準確歸類,同步實施‘預約通關、優先查驗’等通關便利化措施,確保建港物資快速通關。”時任煙臺海關物流監控處查驗科科長胡永杰回憶說。
“在海關的大力支持下,基建物資源源不斷從煙臺快速運輸至幾內亞,創造了100天建成一座碼頭的‘中國速度’。”山東港口煙臺港聯合通用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文賢說。
博凱港建成運行后,2015年11月,第一船幾內亞鋁土礦抵達煙臺港,標志著中非物流大通道正式開通。煙臺港調度中心主任李駿回憶說:“當時受港口作業能力、堆存場地、泊位停靠噸位等因素影響,進口的鋁土礦接卸效率較慢、通關時間長。”
“當時港口作業條件有限,平均一船20萬噸左右的鋁礬土貨輪需要卸載5到6天,貨運周期長,給進口企業造成了較大壓力。”時任煙臺海關物流監控處查驗科科員李彥久表示,為了加快進口鋁礬土通關速度,煙臺海關實施預約加班,船舶靠港后第一時間進行登輪檢疫及重量鑒定,實現“船到就能檢,檢完就能卸”。
同時,海關還持續優化監管手段,利用視頻監控輔助開展監管作業,指導企業規范開展礦石堆存、換裝和發運,努力提升船舶接卸速度,降低運營成本。
“現在煙臺港平均每三到四天就有一艘來自非洲幾內亞的鋁土礦巨輪靠港,截至目前,煙臺港已累計接卸幾內亞進口鋁土礦2.2億噸,穩居世界進口鋁土礦第一大港。”孫文賢介紹,煙臺中非班輪可通達幾內亞、坦桑尼亞、南非、尼日利亞等18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對非洲沿海國家的全覆蓋,煙臺港已成為中國對非貿易第一口岸。
如今,隨著中非班輪的穩定發運,越來越多的外地企業也選擇將煙臺港作為對非貿易的出海口,產品種類也更加多樣豐富。
“現在出口非洲的不僅有常見的基建材料,還有許多大型工程機械設備、工程車、光伏產品等。”煙臺港聯合通用公司營銷商務中心副經理王偉說。
針對中非班輪的運行優勢和貨物特點,煙臺海關持續推進“提前申報”“兩步申報”“船邊直提”“抵港直裝”等便利化通關舉措,通過車、船無縫對接打通國內國際物流循環節點,確保“出口貨物出得快,進口貨物進得暢”。
“近期,隨著全球最大鐵礦之一幾內亞西芒杜項目的開發,建設公司從全國各地采購的基建物資都集中到煙臺港,搭乘中非班輪跨國海上高速路運抵非洲。”王偉表示,后續煙臺港中非班輪將達到月均7到8艘航次的發運頻次,加速建設“中國制造”產品對非物資發運主力出海口。
煙臺海關也將持續釋放政策紅利,支持港口及企業開展“船船直轉”“水鐵聯運”,暢通貨物轉運通道,為服務國家雙循環新格局、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強勁動能。(呂文誠/文)
|